首頁 祖師&師長 關於我們 課程下載 法藏文庫 道次第FAQ 道次寶藏 藏文學習 活動照片 各中心連結 道次世界之友 友誼連結 網站地圖
LAMRIM WORLD MENU
課程分類
最新課程
最新MP3
最新文字稿
最新影片
下載排行榜
法友筆記分享
課程下載
課程下載
課程名稱: 普賢行願品2012TC 漢語拼音: PuXianHangYuanPin2012TC 編碼: D1-1-91
授課師長: 穹拉仁波切 翻譯: 吳翠雯老師 瀏覽次數: 18928
課程簡介:

      《華嚴經》中的〈普賢行願品〉廣受漢藏兩地佛弟子的歡迎。它為漢係佛教八宗所同遵共誦,尤其被列爲淨土五經之一;它為藏係各派傳承祖師所著重弘揚,宗大師認爲它是修持積集福德資糧的殊勝法門。

課程教材:

普賢十大行願,出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為唐朝般若三藏所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品。

普賢菩薩為大眾揭示,若欲成就如來殊妙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及普皆迴向。菩薩即是以此十大行願,證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法行願之典範。吾人效法菩薩發普賢十大願,修普賢十大行,當下就與普賢菩薩的法界相應;以萬行因花,莊嚴無上佛果,必能圓滿福慧,成就如來功德,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注釋:D1-1-91PuXianHangYuanPin2012TC普賢行願品-佛子行徑 釋(藏翻中)

藏文注釋者—章隴班支達—昂旺洛桑滇悲賈千
藏文中譯者--台灣 丹津確措(釋法海)

附加檔案一: PuXianHangYuanPin2012TC-ch-PuXianHangYuanPin普賢行願品01-V20120906.pdf
附加檔案二: D1-1-91PuXianHangYuanPin2012TC普賢行願品-佛子行徑 釋(藏翻中).pdf
附加檔案三: 2012穹拉仁波切請法儀軌-大字版.doc
師長叮嚀:
備註:
序號 上課日期 頁碼行數 上課主題 中文
Mp3
中藏文
Mp3
藏文
Mp3
文字稿
Pdf
上課影音
下載說明
003 2012-09-16 P007L15 - - - 上課影音...
002 2012-09-15 P006L28 - - - 上課影音...
001 2012-09-14 P001L01 - - - 上課影音...
[文字稿主題] - 普賢行願品二
2012-09-26 10:21:40
普賢行願品(二)
穹拉 仁波切
老師:仁波切沒有辦法回答,可能同學就忘了,我就跟仁波切說。仁波切說:好,沒問題,現在問,他直接回答,我就在這邊跟同學轉述。
題目是:我是一位老師,我很認真教學,可是現代學生愛玩不努力,所以教得很無奈又無力。仁波切您也是一位老師,請問您在教我們這一群不認真也不努力的學生,您心理是怎麼想的?您是視我們如夢如幻嗎?
仁波切:轉變是需要時間。您要慢慢、慢慢的教。就好比吃東西你也要慢慢地吃才會消化,如果你快快地吃你會耶著,你會吐出來。所以你要給學生轉變的時間,慢慢教。
我就問仁波切,你會不會心力低。他說:不會。教學生是要慢慢來的事。那我就先問仁波切他:是不是要視我們如夢如幻?如夢如幻是不存在的意思嗎?你不應該視學生不存在的。你應該視不自性成立的。以上回答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煩惱常安樂 
獲得甚深證法力 滅除煩惱盡無虞
而這個偈誦其實是屬於淨治一切有情安樂,增上意樂願這個部分。那整部普賢行願品其實是菩提心的實修,在此處這個偈誦在觀修的時候通常可以透過自他相換的取捨法來結合作觀修。雖然這部普賢行願品我們經常都在念誦,但是它的內涵非常非常的廣大。其中包括菩薩是怎麼做祈願的,菩薩是怎麼去利益有情的內容。所以這一部普賢行願品的內容其實是非常廣大,仁波切說說他其實是不會講。所以呢,如果各位同學有這樣學習的意願,請各位去跟著一位很懂的師長好好的學。花長一點的時間好好的去學,花長一點的時間好好的去實踐,仁波切說他雖然在這裡做一個講解的人,但他實際上是一個不懂的人。所以大家要在課後去找一位大智者去好好學習這部普賢行願品。不過呢,雖然它內容非常廣大也不是那麼好懂,在我們還沒完全懂得這偈誦的內涵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一邊念誦,而且我們還可以祈願這樣做到,這樣做一樣可以。雖然在不懂的情況下,用一樣的心力去祈願,一樣會很有幫助。

在這個偈誦當中我們提到了病,偈誦內中文是說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不過在藏文內提到希望病人離病苦,因為在這個偈誦裡談到病人,其實我們都不想要生病,但是其實老病苦都是伴隨著生而來的。在生之後呢,老病死苦其實都是我們無法避免的。我們其實無法說今生我們完全無法遭遇到病苦,當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怎麼辦呢?仁波切提到,平常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注意到我們自己健康的保健。所以自己平常應該注意自己對於處在健康狀態下的事情都是我們自己應該要去注意的。然後生病的時候去就醫,依照著醫生的囑咐好好地去治病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這之上我們再加上祈願。
仁波切說他也常常會遇到有同學生病,到仁波切前面希望仁波切幫忙做祈願。希望仁波切幫忙作祈福。仁波切說,這個事當然一定會做的。但是到底這樣會不會對病人離開病苦有幫助呢?但是也和這個病人自己曾經造過的業有關。如果他造過的使他生病的業是一種可透過祈願可痊癒的業那透過祈願才會有效。也就是說這個病人本身的病能不能夠好呢,還是觀待於他過去所造的業。他過去所造的業,加上祈願,在加上醫療的治療等等的具足那這個病人的病才會好。那光光靠祈願,雖然我們去找師長請師長幫我們祈願讓我們的病快好師長當然會幫我們祈願,但是光光靠著單一個因是不夠的,如果單靠著別人幫你祈願就夠了,因為其實諸佛菩薩隨時都在幫你祈願。祈願眾生都不要病,萬一病了都趕快好。可是呢緊緊靠著諸佛菩薩這樣的祈願是很困難直接產生效用的。請別人去祈願力道並不是那麼的強,但是當我們自己生病的時候,如果我們能自己想到無邊無盡受著病苦的有情,想著說他們跟我一樣都不要苦可是都在受苦,因此去想他們所受的苦都到我身上去成熟,而我所有的善根都到他們身上去成熟。用這樣觀修取捨法的方式,在自己生病的時候,用這樣觀修取捨的方式,的確會對我們病的痊癒帶來很直接的幫助。理由是什麼?理由是我們之所以會現在感得這樣的病苦那個因來自於我們過去所造的惡業,如果在我們自己生病的時候,痛苦的時候,而是想著無邊無盡的有情希望代著他們受苦,而把樂給予他們的話呢?這種想法會使我們生病的惡業減低,也會使得我們的福德資量增長。因此在生病的時候做這樣福德資量的觀修,對於我們疾病的痊癒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在我們生病的時候我們嘴裡說願一切有情脫離病苦的話,並不是真正發自我們的內心只是口頭念而已,都會對我們的盡障集資有幫助。因此仁波切認為對於對疾病的痊癒應該是有用的。
那在生病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做以下的這種思維,我之所以會生病是過去所造的惡業成熟,我過去為什麼會造惡業是因為有煩惱的緣故,而煩惱最根本的什麼呢?就是無知、無明我執以及我愛執。因此害得我現在病苦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導致我生病的原因就是實執跟我愛執,所以要消除掉心緒當中的實執和我愛執,願我有能力對峙及消除掉心緒當中實執和我愛執。
同時我們也能依著我們生病的因緣去思考去思維空行。今天我之所以生病,生病一定是其來有自,生病一定有他的原因比方飲食失調或病菌等等,病的產生是由因緣產生的,他不是自行成立而是因緣而生的。用這樣去思維病,病上面去思維空行。即使在這個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好好思維空行,但我們腦裡想著空行到底是什麼?即使我們想著空行到底是什麼?都有助於惡業的消除。有的時候仁波切說對法有信心的人呢,在生病的時候會用以下的思維去想,我這個病快點好是好事的話呢!請三寶加持我快點好。如果我的病不會好,快點死是好事,那請你加持我不會好,快點死。有的時候有些人在生病的時候是這樣思維的。剛剛那句話什麼意思呢?早點死比較好,就讓我早點死。早點死是什麼意思啊?仁波切是說如果他的一生都在利他,當然壽命越長越好。可是如果對於一直在行害他的事情的人呢?他活得越長,他所造的害他的事情就越多,他在三惡道受苦的因就越多越長。以前的修行人會做這樣的祈願,對某類的眾生如果希望他不要活的那麼長就希望他不要活的那麼長。我們都會死,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離過死亡這一關,以前從來沒有一個逃離過死亡這一關,以後也不會發生。我們所以有的人都會面離死亡的這件事情。我們會死亡,那在死亡之前我們會活多長呢?如果一個都在做善業都在行利他的人來說,比如說他活得很長,他活到一百歲,他可以在這段時間做很多利益他人的事情,同時因為自己的長壽也會使他的來生更好。但是有些人呢,他在活著的時候就不斷造著一些會讓自己來生受苦的因緣,對這一類的眾生對他來說活的短壽一些反而比較好。所以有些修行人會做這樣的祈願,願某些眾生不一定要活太久。
在病的時候有些時候我們真的是病得非常辛苦,在那個時候我們會為自己感到很擔心這個樣子。但是在病的時候我們把思維的焦點轉向,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像我一樣受病苦的人其實還有非常的多,還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受著這樣的苦。那我受這樣的苦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其實和我一樣受這樣苦的人其實非常非常的多。我病,不只我病還有很多有情都病著,他們都不想要這個病。願這些不想要這個病的人都趕快痊癒吧!所以一個懂得如何用佛法思維的人來說,在他生病的時候其實是可以使他可以實修更加進步的一個機會。面對同樣生病的人生情境,但是面對同樣情境你思維方式可以有各式各樣的不同。包括運用共下世道,共中世道修心的方式來思維或是共上世道修心的方式來思維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思維方式。要使得我們的病能夠好,他的因緣是必須我們自己去造很多的善,包括對三寶供養等等的法行。此外為了利他而不關顧自己的生命,造下這樣的業對於長壽無病也會有長遠的幫助。
仁波切怕我不知道這個字"羊",所以學羊叫給我聽。
就是要讓自己的長壽、無病做像做供養的善行之外,對於快要被殺生的有情,然後你去解救他們的生命,這也會對長壽無病很有幫助。捨命,就像放生這樣。在藏地就常常會做這樣的事情,比如說快要被帶去殺生的山羊,然後你就買下這隻山羊把牠放生。
 仁波切說他曾經放生一隻羊。那是大概在仁波切二十六七歲時,然後有一天有一個人就牽著一隻羊要去賣了,應該說他要牽這隻羊去殺,然後再把羊肉換得錢。這人看到仁波切後對他說:你把這隻羊買去放生好不好?因為對他來說,他只要拿到錢,羊有殺沒殺都沒關係。他只要拿到錢。所以他問仁波切可以買去放生嗎? 仁波切就說:不行。 那個人就說你不是? 因為那時仁波切還是出家僧穿著僧服。 你穿著出家僧可是一點悲心也沒有。那個人這樣講之後他就覺得非常的羞慚、羞愧,他就把那隻羊買了放生。當那個人說:你不是一付上師的樣子嗎?仁波切說,他心裡有一點生氣而且臉也紅了。但是如果仁波切那時生氣的話就更丟臉了,他只好說當然當然。總之仁波切說他有放生過一隻羊。在以前藏地就是有很多這樣放生的事情。在當時有很多這樣的習俗,但是他自己只有放生過一隻山羊。仁波切說他從西藏逃開的時候是在三十七歲,所以在三十七歲之前他做過一次放生過一隻羊這樣的事。所以他其實不是一位好上師,他只做過放生過一隻山羊的事。
 為了要病人身體可以痊癒我們可以做一些相關的法行,比方說剛才講的放生或是請人修法,或是我們會去請上師面前請求幫忙病人祈願及加持等等。這位去請求上師加持病人的請求者,如果和病人有直接現的話和病人的祈願會更大。所為的關係是指比方同一個家庭,比方說是夫妻,我和他是手足或是親戚關係的話,對這個病人幫助會更大。比如說有人在往生以後,我們也會跑到師長面前請求師長加持,或者是為這位往生者做一些修法等等事情。這一位活著的人,幫往生者去請求上師加持的人他跟往生者的關係比如是夫妻關係,因為他們是一個同一個苦樂團體的,他們是同甘共苦非常緊密的緣故,那這一個人的請求會為死者帶來更多的好處。
再來是我們請求加持的對象,或是我們請求幫忙祈願的對象也會影響到我們被祈願的利益大小有關。比如說我們有家人生病,我們去跟仁波切說請您幫我們的家人加持,願他的病快點好。您找仁波切和您找出家法師。您找出家法師的利益會比較大。為什麼呢?因為出家人身上持有別解脫戒,而仁波切只是一位在家人而已。那如果你請求幫忙的對象本身是一位凡夫,他是不是一位菩薩,也會影響到力道的大小。請求是菩薩的話將會產生更大的利益。同樣的在菩薩當中又有凡夫菩薩和勝者菩薩的差別,如果你請求幫忙的對象是勝者菩薩的話,他能夠幫忙能夠帶給你的利益就更大。而跟勝者菩薩和供樣勝者菩薩比起來,和供養給佛他的利益會更大。以上要說明的是當我們遇到家人或朋友生病的時候時,我們請求別人幫忙祈願它是會有幫助。剛剛是講到幫助的層次,和產生幫助的關係。
有的時候我們做過很多的努力,比如說對某個病人他能夠痊癒,我們做過像造佛像啊!祈求幫忙!祈願啊!修法等等事情可是到最後對病人沒用,這個病人最後還是往生了。這時候我們千萬不要升起這樣的念頭說所以我做的這一切對病人都沒有用,對病人都沒有幫助。為什麼這樣說?為什麼說深起這樣的想法是一種邪見,我們不要深起這樣的邪見。原因是因為做的這些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法挽救這一個人的生命,原因是因為他要往生的這一個業,要面臨死亡的業非常非常重的緣故。所以說佛的業的能力和我們造過業的力量是一樣大的緣故。仁波切現在在解釋用美國的制度,總統、國會、和人民是力量是一樣大的緣故。我們剛剛在講佛的能力和眾生道的業力是一樣大。那仁波切接著用美國的政治來做比喻,總統、國會及人民,他們的力量是一樣大的。對於為病人去做種種的法行及供養,或是請別人做的這個人,雖然做了以後病人還是往生。可是做的時候因為做的人因為是帶著利他的這個想法去做的,所以做的人本身就已經累積到福德資量了。對於一些很深入的佛法學習者或是道次地實修非常精勤用功的人,他們自己生病的時候,就會用以下的一種觀修。他們想,我現在生病但與我一樣生病的有情還是有非常非常的多,那這些跟我一樣正受著病苦的人是誰呢?都是過去生當過我的母親,對我有非常大大恩的如母有情,但是他們正在受著這樣病苦的折磨,怎麼辦呢?希望他們的病都成熟到我的身上,做這樣非常深刻的一個思維之後,就把其他有情的病跟病因觀想成一到黑光,觀想從自己右鼻孔吸進來,然後再觀想被吸進來的黑光就吸到自己的心上,然後就把自己心緒當中的我愛執給摧毀,就是取捨法當中的取。然後再想自己心緒當中的善業、善根都要到他人身上成熟,依此因緣都能得到脫離痛苦得到快樂,然後都能把自己相續當中曾經造過的善業化成一道白光,然後從自己心當中捨出去,觀想他們照住到一切眾生身上。
不過講到這裡如果我們自己現在真正已經受到病的折磨時,我們已經病得非常辛苦了。這時候要不只要想到要承受自己的苦還要想到要成受別人身上的苦不知道那會是有多苦,想到這裡就會怕。所以真正在我們生病時要做這樣的觀修有點難。其實要把別人的病苦拿來我身上受,我會更苦。產生害怕的感覺那個時候,正是我們心緒當中自愛執明顯又強烈的那一個時刻。所以當你產生害怕的那一個時刻,你就知道那是你的自愛執變得明顯又強烈的時刻。想想看就是因為這個東西,就是因為自愛執讓我不斷的去造惡業,讓我不斷的受苦。我現在的生病受苦就是因為他。那現在就是因為他我不可以去做一些善行,所以這個自愛執真的就是我的敵人,他真的就是害我一直受苦的敵人。想到這裡說,我要用愛他執來把他替代掉。願我有一天能夠真正用愛他執來替代自愛執,這時來祈願。這個取捨法的觀修呢或者有時候當我們很親愛的家人朋友生病的時候,那因為他是我們很親愛的家人或朋友,所以我們就會很捨不得他受到這樣的病苦,所以我們可以先以他們為我們的對境,然後去觀修取捨法。想說他們的病在我們的身上成熟。當我們剛才以我們親朋好友做為對象去修取捨法,我們變得比較習慣這麼做的時候時。以後我們就可以試著把對象換成我們不喜歡的敵人。當我們聽到我們不喜歡的敵人生病時,我們就可以試著祈願,願他身上的病苦都到我身上成熟。以上仁波切覺得那些內容他覺得應該是可以的。他卜卦覺得應該是可以的。就像他剛才說先從我們的親友開始,依著順序這樣做。不論什麼機會我們要去醫院的時候,我們身處在醫院的時候可以做這樣的練習。那這些得要來醫院的病人,希望他們都能從病苦當中脫離,希望來到這家醫院的病人之病都到我身上成熟,之後我們能再擴大這塊土地,這個國家,所有病人的病苦都在我身上成熟。習慣以後,我們可以再擴大,這個世界上,所有世界上的人的病苦都到我身上成熟。仁波切卜卦說應該這樣是可以的。仁波切問我,很好呢?或是不好呢?所以我們有時候可以先用台灣、台灣這塊土上病人的病苦先到我身上成熟,然後再擴大到中國。台灣和中國這土上所有病人的病苦先到我身上成熟,然後再擴大到印度。然後在這樣慢慢、慢慢地擴大。那總之取捨法這個觀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有時候我們在做取捨法這個觀修我們心理會不舒服。當不舒服的時候時,我們就把它改成祈願。那如果是一個真正學法修行實修者他面對自己生病這一件事情他會高興,因為他覺得我現在生病,這是一個果,它已經結果了。但是我可以利用已經結果的果實,去做菩提心實修的機會。病真正治好。
那總之剛剛談到這裡是 十方所有諸眾生 這個偈誦,在藏文裡面有病人病苦的意思,所以在這裡仁波切說這個偈誦包含取捨法做觀修的。講到取捨法我們會想到菩提心的方便及自他相換一個部分,但在道次的講到菩提心的攝持其實都可以修取捨法。
那接著呢我們看到第7頁,上面第3行
我為菩提修行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這裡我給他做個編號,就是編號第16。就是一偈一偈的編號。然後在藏文第16偈藏文有四句,常得出家修淨戒是藏文第17偈。
所以16編成 我為菩提修行時 一切趣中成宿命
然後仁波切先談到我們昨天在講完七支供養之後,接著就是祈願的正行。到這裡我們要談的是什麼呢?我們自己其實非常希望自己可以行廣大的利他,方法就是成就佛果。而成就佛果的主因是什麼呢?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能夠成佛的主因。所以我們要讓我們心緒升起菩提心。而且不是升起菩提心就算了,還希望我們的菩提心不斷的增長。因為這個理由所以我們不斷地發願,希望我能夠學習菩薩行。接著在第十六偈的時候呢,希望我在輪迴當中不管受生到哪裡,不管受生到什麼樣的狀態,我希望我能夠想起我的過去世。為什麼我們要想起我們的過去世呢?仁波切說如果我們想得起我們的過去世,那麼我們就可以想得起我們現在所受的苦是過去所造的哪一個惡業。那你心裡就很深的想我不要再造那樣的惡業了!因為它讓我受苦。同樣得如果我們記得過去生曾造過什麼樣的善業而讓我們得到善果的時候,我們就會對我們過去生曾造的那些善業非常的歡喜,同時我們會策勵我們自己,我們要不斷地造善業。
下面編號第17
常得出家修淨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這個偈誦是說,我不只是得人身,而且是得出家身。為什麼我們要祈願我們不只是得人身而且是得出家的所依身呢?為什麼我們要這樣想呢?其實學法不一定要出家,我們不是說在家依然可以學佛嗎!而且在家人學佛依然可以成佛的。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祈願呢?仁波切說。雖然在家人也是可以學佛法,也是可以成佛。可是在家的牽絆,比如我們會考慮到我們家人的衣食是否保暖,我們的小孩子將來要怎麼樣做才好,我們會有非常非常多這些考慮。可是一旦我們成為一個出家的狀態之後呢,我們就少了很多這些考慮跟思維,因為少了這些考慮跟思維所以我們專心學佛的順緣忽然變得非常的多。不能專心學法的違緣變得非常得少。所以我們會做第17偈會做出家的所依。那如果生為在家人的話,那要考慮的就不只自己一個人了。有時候如果我們還有小孩的話呢,我們光是想著小孩的教育的問題就是多年的計畫。所以在家的時候你必須有很多很多這類的考慮。可是如果我們出家變成比丘或比丘尼,我們就不用想這麼多了。所以如果可以出家的話,我們可以擁有更多可以學法的時間。因為這個理由,所以我會發願希望我會獲得出家的所依身。不過我們要了解到,並不是只有出家人才能夠成佛。在家也有學佛而成佛者,比如密勒日巴尊者及馬爾巴尊者他們都不是出家身,可是他們成佛。
那同樣得對學佛修行這件事也是不分男女的,女眾也是一樣可以成佛的,比如說度母。度母在最初發心的時候就是以女人身發心的,在中間集資盡罪也是以女人身做的,最後成佛也女子身成佛的。
那在17偈講到 無垢無破無穿漏希望我得到出家的所依身之外呢,我也能祈願好好變成佛的隨學者,我能夠親近的持戒。因為在這裡持戒 常得出家修淨戒,為了承辦一切有情的益利,所以我必須要持戒。持戒在講這一部經的時候我們講得是大乘的實修,所以內心想的不是想我一個人解脫,而我持戒。想的是我要承辦一切有情的益利,所以我持戒。那所謂持戒這個法行並不只有出家人才能做的法行,一樣,對於在家人可以行持戒這個法行的。比如說,我們一般說的戒律有三種:斷惡行戒,設善法界,饒意有情界。
在斷惡行戒裡面主要的精神或主要的重點對於惡行我們非常顧忌有所小心。在家人依然可做。
比如說:屠夫是靠殺生來維生的,對於屠夫來說他一樣是可持不殺生的戒,怎麼說呢!他可以在特殊的日子,比如說佛誕日、佛陀的涅槃日等等特殊的日子說這一天的日子我都不殺生,那這個樣子雖然他是一位屠夫,可是他也持了不殺生的戒。
再比如說平常有喝酒習慣的人,那我們一樣可以持不喝酒的戒。怎麼說呢?我們可以選某一天,某一天,平常我都喝,那某一天我不喝,那一天那一位平常有喝酒的人持了不喝酒的戒。那對他持戒的法行一樣是有幫助。
那如果是有抽菸習慣的人呢?他說他不知道是不是也可以這樣運用,他想應該也可以吧!平常都有抽菸,但是在佛誕那一天,不抽。就是我們想平常都有抽,但是在一個大節日的時候不抽菸,慢慢地做下來可能有希望可戒菸喔!仁波切覺得這應該是可行的喔!
就斷惡這件事,要馬上乾乾淨淨這是很困難的,可是慢慢、慢慢地應該是可行的。
前一世的林仁波切就跟藏人這樣講,那個藏人想要受居士戒。受居士戒就不能喝酒,然後他跟林仁波切說他做不到一滴酒都不喝怎麼辦?林仁波切就跟他說:好,那你就喝少一點。
再以想要斷肉食吃素食這件事來說呢,仁波切說當然我們腦裡想不要再吃肉了,這個觀念非常好,但是你要怎麼執行呢?你也可以這樣子,你選日子開始慢慢、慢慢開始做。你選日子眾要時節開始全素,慢慢、慢慢來。像藏人有一種習慣,祈素月就是藏曆的四月一號到四月十五號,那十五天我不吃肉。不過仁波切說他有吃肉。他是有吃很多肉。那如果有一天遇到不吃肉也可以吃到很多美食的那一天他就會斷肉食。(呵呵)
那如果要吃肉的話,我們會吃所謂的三淨肉。
三淨肉的第一淨就是不是為自己殺的。如果你吃肉還知道這個肉是為你自己殺的就不能算是第一淨。講到這邊仁波切就舉個例子,他說他到美國和一位朋友到印度的拉達克去度假住在一戶人家家裡。這戶人家要款待仁波切就抓了一隻雞說我請你吃!仁波切就說:不!不!不!我沒有吃肉!那一個禮拜住在那一個人家的時候一口肉都沒吃。因為他們家的肉一定是由活雞殺來,所以一口肉都不敢吃。這就變成為仁波切而殺。看到那隻雞被抓到他面前,他就覺得她好可憐,他都沒有吃。仁波切說可以不吃肉吃素真是非常好的事。仁波切說在座者很多同學是吃素者不是吃肉者他真得是非常非常隨喜大家。仁波切說他隨喜大家不吃肉,但是他自己繼續吃肉。
仁波切說他有些朋友說他是素食主義者,他不吃肉可是他吃魚。仁波切想想,魚難道不是肉嗎?仁波切想想,他說他不吃肉應該是說他不吃紅肉!說自己不吃肉但有吃魚的人應該指的是紅肉吧!有些人是不吃肉但是有吃蛋。但是對他們來說,不吃肉就是包括不吃蛋。
那總之在斷除我們的惡行的時候就是盡我們能力去斷,比如說對生氣來說。我們在家人也是可以持戒的,比如以斷惡行戒,以生氣來說。其實生氣這件事真的不好,我發那麼大的脾氣的時候,我自己弄得不開心,我也弄得別人不開心。我就應該減少大發脾氣的次數。那如果我這樣去思維而且也真的去減少大發脾氣的次數之後,這種做法我們就已經在持斷惡行戒了。
那仁波切說他就是一個很愛生氣脾氣很不好的人,仁波切就在講他自己的一段故事和傳記。他說他剛到美國的時候剛到一家商店打工,他其實是一位非常不會經商、做事,他其實非常是不擅長,他有一個老闆從別的商店進貨進到他的商店裡面賣,仁波切負責的工作就是擺那些商品。理論上他就是負責把那些商品擺好,他也有努力的擺可是都不符合那位老闆的意,他老闆就一直給他碎碎念,常常一直念他,一直念他。念久了他就真的滿生氣。有一天那位老闆遠遠的走來,他就看著這位老闆他心裡想說,我跟他生氣我跟他吵架的結果就是我會失業,我一但失業的結果吃啊住啊睡啊的結果都有困難,我不應該跟他生氣。想著我不應該跟他生氣,可是怒氣並沒有稀出。那位老闆就往自己靠過來越走越近,仁波切就對他笑咪咪,老闆走他後面之後仁波切就開始瞪他。所以仁波切自己也不是一個脾氣好的人。
仁波切說當對方靠近自己就開始對他笑咪咪,當對方看不到自己的時候就開始瞪他。仁波切說這個技巧他懂。(眾人笑)總之我們要設法斷除像嗔恚等煩惱,那個方法是什麼呢?總之我們平常多多思維貪嗔癡,以及我愛執的過患。我們常常去思維這樣的過患的時,當煩惱在我們內心升起時,我們才有能力去察覺及對峙它。葛當派有一個很有名的格西叫奔公賈,奔功賈還沒有出家時其實是一位很有名的強盜和小偷。他出家以後就是一位在法上非常精的修行人,那有一天有一位施主要來看他。仁波切說都是這樣子的嗎!我們會受到施主的照顧,就是有些施主非常非常照顧這些修行人,會給很多很多衣食這樣。那有一天有一位施主要來了,奔功賈知道了,他就想說我要好好地擺一下供品。因為當施主看到我這麼莊嚴地把供品擺上來的時候時,施主會高興,施主對我的信心會大增。於是他就擺了非常莊嚴的供品,擺完之後,他就想我剛剛在擺供品都在想什麼?他檢查到自己它剛剛擺供品的時候注意的都是自己的八風。想的都是如何獲得施主的稱讚及信心。看著好像是對三寶設供品,可是心裡一點點隊三寶供養的念頭都沒有。我想要靠著這個供養來換的施主對我的信心,這跟商業交換有什麼差別?他想了想就到門口抓了一把灰灑在祭壇上。後來有一位印度的上師到了藏地之後知道了這件事後就說藏地最好的供養就是奔供賈供養的這一把灰。因為他做的是對峙對八風的貪著的法行供養。
所以同樣的道理在我們快生氣的時候,就要去覺察到自己快生氣了。然後就在這個時候自己努力的想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對峙?
聽說你快生氣的時候,仁波切剛剛是做了一個姿勢,左顧右盼一下這樣子。聽說這個方法有用,因為他可以轉移你的注意力。關於這一點仁波切又有歷史要說了,有一年他和大家開示說當自己快生氣的時候,趕快自己轉個頭對於自己不要把氣發出來有幫助。當時Nekela和Ken仁波切都在,然後法會過幾天仁波切快要生氣了,他已經快要生氣了,然後Nekela說你往左邊看一下。(大眾笑)仁波切說他平常和他的朋友相處,他的朋友都會這樣取笑他。再來我們剛剛講的是斷惡行戒。設善法戒。其實設善法戒就是盡力的去幫助他人。如果我們平常沒有辦法這樣做的時候時,那至少在我們受大乘八關齋戒時那天我們可以盡力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
饒意有情戒簡單來講就是盡量去做饒意有情的事情。包括醫生對病人的照顧,護士對病人的照顧等等都是。即便我們懂得思維的話,如果我們的工作是護士或保母,其實我們就擁有了一個很好持守饒意有情戒的機會。
平常我們也許會覺得只有像供養啊才叫法行,有在學法修行。但即使一位不相信法的人,他在做利益別人的事,這位不相信法的人,他也做學法。那即使是不信佛、不信法、不誠許有法的存在,他依然能夠承辦法行。怎麼說呢?也是有一些醫生們不相信佛法,可是他們在幫助病人,所以他們有在成辦法行。同樣的完全不相信佛法存在的父母是有的,可是這些父母對他們子女的教育非常的用心,設法提供子女很好的教育環境,他們其實也是在做法行。總之你盡力去利益有情,你就是在持守饒意有情戒。
我們所謂的造善業、持戒等等,我們沒有辦法馬上,我們沒有辦法要求自己所做的在一天或一年就非常質純量精。可是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呢?比方說我們現在是在家人的身分,我們還是可以讓自己慢慢的進步。那同樣的我們剛才講的設善法戒,我們造這些善行累積這些善業、資量,所謂善業的累積或資量的累積也是沒有辦法馬上看到的,也是靠著一天天慢慢的去累積。這個道理比方好像你立志成為一個有錢人,那你的方法是什麼呢?你也是慢慢、慢慢累積啊!你也是靠著工作,慢慢累積,經過累積之後你才可以成為那個有錢人。這樣的方法道理是一樣的。我們不應該想說利他這種事我沒有辦法辦。我沒有辦法像菩薩一樣行利他的事業,雖然我沒有辦法做的像菩薩那樣,可是很多小小的善行還是我們可以做的。即便是回答路人的詢問,這也是一種利他。這些一種小小的善業都是我們可以做的。
第18偈
天龍夜叉鳩槃荼 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這一句話的意涵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發願要承辦有情的毅力,願我的來生不管是投生哪一種狀態、或是哪一種身體,不管是天龍夜叉鳩槃荼、人非人等等,願我都能夠他們聽得懂的語言然後來跟他們說宣說大乘法。仁波切說在這個偈誦當中我們可以再補充這樣想,下一輩子當我在投生為人的時候願我可以精通各種語言,比如像中文藏文英文,希望我都能夠精通。而且希望我可以用懂得那種語言對那種人宣說大乘法,不只是各種語言,還有各種方言,比如說中文還有許多方言,希望這些方言我都能講。這個偈誦主要就是發願,希望我透過不同的語言,然後能夠對眾生宣說佛法中的大乘法。為什麼我們要做這樣一個祈願?為什麼我們希望宣說大乘法呢?因為大乘法一旦能夠真正的廣弘後,對於很多很多得眾生都會帶來很大的利益。在大乘法中非常強調慈、悲和菩提心,如果今天越多人知道慈悲和菩提心,而且去實施慈心悲心和菩提心,將會為世界帶來很多平和。要希望這個世界越來越寧靜安和,與其制定各種阻止各種人家犯罪的法律,不如鼓勵大家好好實踐慈、悲和菩提心。如果世界大家心緒當中都有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的話大家就不會再吵架了!如果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升起慈心悲心和菩提心成為菩薩的話,那法院法庭也沒有用,警察局也可以
相關檔案一:普賢行願2.docx 38.7KB
發表人: 郝亮晴
1.[回覆內容]
2016-07-06 15:57:39
回覆人:
2.[回覆內容]
2012-10-05 09:19:12
空行-->空性
饒意有情-->饒益有情
承辦-->成辦
誠許-->承許
設善法戒-->攝善法戒
回覆人: 路人甲
[回覆文字稿] - 普賢行願品二
姓名:
回覆內容:
驗證碼:
   
首頁  祖師&師長  關於我們  課程下載  法藏文庫  道次第FAQ  道次寶藏  藏文學習  活動照片  各中心連結  道次世界之友  友誼連結  網站地圖  堪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