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祖師&師長 關於我們 課程下載 法藏文庫 道次第FAQ 道次寶藏 藏文學習 活動照片 各中心連結 道次世界之友 友誼連結 網站地圖
LAMRIM WORLD MENU
總說
道前基礎
道次第FAQ
道次第FAQ 道前基礎 造者殊勝問答集
問題: 造者殊勝問答集
回答:

問:上次說《菩提道次第廣論》是最圓滿,但是阿底峽尊者、佛所說法也是最圓滿,此最圓滿是以何角度來說呢?

答:我們要先判斷對象是誰?以龍樹那一代的弟子們來說,在當時他們直接看《般若波羅蜜多經》,無法了解佛開示《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內容,而是要靠龍樹菩薩解釋空性的內容才能通達《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內容。所以,對於當時龍樹菩薩的弟子來說最好的法,就是龍樹菩薩開示的法。當然,龍樹菩薩所講的法也是世尊所開示的法。因為相對來說,他把世尊開示的法解釋得更細、更清楚。雖然龍樹菩薩所講的法,對當時龍樹菩薩的弟子來說是最好的,但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又是聽不懂的。所以,需要阿底峽尊者的解釋,但是這也不夠,還需要宗喀巴大師的解釋。所以說宗大師的解釋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圓滿的。宗大師之後,譬如,我們現在的一些老師的解釋,是無法與宗大師相比擬的。宗大師、龍樹菩薩都是佛授記在不同時代能更清楚、更圓滿解釋經義的祖師。以現在後代的凡夫來說,就眼前的我們來說,幫助最大的、最好的就是宗喀巴大師所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當然,他解釋的也是阿底峽尊者、龍樹菩薩、佛所講的。所以,我們要理解《菩提道次第廣論》最圓滿的意思,是指不管廣行的法、深見的法,我們直接看佛所講的這些法是看不懂的。就連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的解釋我們也看不懂。要靠宗喀巴大師的解釋我們才看得懂。所以,對我們來說宗喀巴大師的解釋是最圓滿的法。這是從相對的角度來講。以龍樹菩薩的弟子來說,他們就不需要宗大師的解釋,宗大師的解釋對他們來說就沒有什麼珍貴,不需要這種法,直接看龍樹菩薩的論著就懂了,所以這是從相對的角度來講。

問:以前佛陀所建立的教法,是在當時印度的文化背景底下。而宗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在印度當時很多的哲學思想之下,再根據西藏文化結合來闡述的。目前對我們現在學佛的人來講,更大的影響可能是來自於西方哲學、科學。所以我們在學佛教闡釋宗義這部分的理論時,應該仍以早期印度哲學裡外道的那部分呢?還是應該把現代的這部分也納進來談,因為以目前來講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應該不是早期的那些外道,有可能是現代西方的科學和哲學思想?

答:這個是沒錯。當時以佛教哲學思想與外道的哲學思想比較之下,讓人知道,佛教的哲學思想是比外道更為殊勝、更圓滿,因此讓大家接受並感到歡喜,對於佛法也能更廣大的弘揚。而對於現代這些西方的哲學思想,如果能以佛法的思想跟其比較,並且能夠成立佛教是更為圓滿的,如此對弘法的幫助也會非常的大。西方哲學思想也可以對佛教哲學思想有更好的解釋方法,這也是我們可以學習的,這樣對於佛法的弘揚也有幫助。當時外道的哲學思想會一直在佛教教義中被提出來,也是有這樣的意義。目前如果有一個人對於西方哲學的思想能夠通達了解,右對佛教的哲學思想也非常通達圓滿,他所寫出來的論典,可能還更有幫助、更有意義。但是目前尚未現這樣的人。特別是對於佛教上教、證都圓滿的人很難出現。因為如果有這樣的人會出現,應該世尊就會給予授記。在末法時期是很難出現像宗大師、龍樹菩薩這樣的一個行者,就佛教信仰的角度來說好像是不可能的事情,又由現代人性愈來愈壞的角度來看,應該也猜得出來不可能會出現這麼好的一個人。

問:請問仁波切,您所說的圓滿是特指廣論,還是道次第的八大引導,因為當時宗大師曾經授記之後的祖師可以補充他的廣論,把總綱提出來的方式?

答:不可以說宗大師授記,應該說宗大師允許後人可以寫比較略的道次第。圓滿的意思就是指佛陀依據不同的時代所授記的,最後的就好像是指宗喀巴大師。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最近的就是宗喀巴大師,能最精準將佛所說做解釋的,也是宗喀巴大師所寫的。所以最圓滿的意思重點就是:一個是佛授記的行者所造出來的,一個是對我們來說更早期如龍樹所造的是我們更不能懂得。對我們來說,佛授記在不同時代解釋開示的行者當中,和我們最近的就是宗大師,所以對我們來說最圓滿的就是他寫的論典。

問:五個段落【「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分五個階段:第一「如讚云,…令彼墮伏美譽徧揚。」(P3L6);第二「於其黑山道場,…摧其慢意。」(P3L9);第三「此後尊重及諸本尊,…勝然燈智。」(P3L12);第四「此後乃至三十一歲,…徧知無雜。」(P4L2);第五「由是因此度越…中樞要處者。」(P4L4)。】中的第二階段是學密續,四部宗義是在第四段才學嗎?這樣的話,跟一般講由顯入密不太一樣?

答:第四段不是學四部宗義。第四段主要在學戒律,《大毗婆沙論》四部律典:上座部、一切有部、正量部、大眾部,對戒律的不同解釋。

問:顯教的部分是在什麼時候學?也是在第二階段嗎?

答:顯教的部分,看第二階段裏面,他接觸:…阿哇都帝,羅睺羅毱多之前,他接觸了哪些?這邊沒有講。大家了解一下:在接觸羅睺羅毱多之前,他先接觸到大正理杜鵑、小正理杜鵑,跟他們學了顯教的深見部分,之後面才接觸羅睺羅毱多。

問:那蘭陀儀軌講法三種中的軌範語淨,請開示怎麼理解?

答:說法者需要動機清淨;講法時,法的內容要通達,講出來的法就會變成清淨、變成對自己是可以成立的語。語當中談出來的內容,自己從內心可以成立的時候,才可以算是語淨。語淨的意思是,語當中唸出來、提出來的內容,自己可以成立,就算是語淨;自己不能夠成立,只是人家說,我聽到,這不算語淨。

問:也就是,一定要自己有定解之後,才有資格跟別人講。

答:對。

問:我曾聽到一種說法,不知道是否有根據:阿底峽尊者的一切示現都是有道理的,包括他在三個兒子中示現第二也是有原因的,是這樣嗎?

答:這個我不清楚。

問:十二年中聽受《大毗婆沙論》,是從三十一歲算起嗎?

答:不是,這是後面。前面學習三年,就是二十九、三十、三十一歲時的學習。只是特別把大小乘中間的顯教部分區分一下而已。

問:十二年是什麼時候學的?

答:後面就開始。

問:第二頁倒數第3行,「總此教授」指的是慈氏菩薩造的《現觀莊嚴》,「別」指的是《道炬論》,後面「故彼造者」的「彼」指的是慈氏菩薩嗎?

答:不是、不是。這「彼」是《道炬論》的造作者。

問:十七號卻殿仁波切要傳「四臂觀音隨許灌頂」,還有「餗供」口傳,這個教授要如何與道次第聯結?要如何思惟才能真正地累積到資糧?

答:先認清楚這是密續,屬於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當中的第一個事部。它是觀音菩薩的一個法,對於修行大悲心、菩提心方面有一些加持。一定要受菩薩戒,能夠受菩薩戒就有真正的灌頂。這裡沒有密乘的戒,密乘的戒是瑜伽部以上才有的。事部沒有密乘的戒,有受菩薩戒。那你們就看自己能不能守菩薩戒的十八根本、四十六罪。

問:關於「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這裡已包括下士道、下士夫;但是,歸依三寶是觀待於那些求解脫成佛的士夫,是他們唯一的歸依處。但對於只求增上生的人來講,為什麼三寶也是唯一的歸依處?請您開示。這個問題比較重要是,因為現在外道比較多,譬如說,基督教既然也可以成辦增上生的部分,那麼為什麼一定要歸依三寶,而且把三寶作為唯一的歸依處呢?

答:我們現在講的是要得到暇滿的人身,所以要有一個對於佛法可以修學所依的身體,一個人身。因此對於佛法的認識來說,必須要認識四聖諦、解脫道,這個認識是非常重要的。要得到認識四聖諦……這方面的一個身體的話,之前有需要種這種的因,但一般來說,如果內心對於三寶都不認識,那只是一般的善業,下一輩子的人身而已,沒有成辦一個暇滿的人身。

問:也就是說,對於修學佛法,如果只是希求後世安樂的話,也不一定要把三寶做為唯一的歸依處。

答:對,沒有錯。

問:我的問題也是這一句:「三種士夫,例如:共下、共中,不是共下或不是共中的人都可以學習」。是不是說,就算他現在的目標只是要追求後世安樂、或者想只是解脫的話,他來學《廣論》的話,還是可以把他引導到成佛,是這個意思嗎?

答:不是成佛的意思。不共下士道、不共中士道的人,他們的目標沒有特別要成佛,他們的目標,譬如說,只要達到暇滿的人身,或解脫的目標的人來說,學這本書也是相當有幫助的。除此之外,我們剛剛說,以上士夫來說,上士夫就可以說,學共下士道也是上士夫需要修的,「共」是指上士夫本身走這條路,所以,也是屬於上士夫要修的;對於修共中士道的修行者來說,共中士道也是屬於上士夫要修的。所以這三個是最合的、最相應的法。

問:所以,「導具善者趣佛地理」的話,應該這樣講:三種士夫不應該包括只有求下士道或中士道的士夫,就是一定要共下或共中嗎?

答:剛剛說的是,雖然他自己沒有希求,但實際上對他也會有幫助的意思。

問:剛才仁波切在講道次第科判之前,有一頁的內容,講當我們在思惟道次第的時候,譬如:前面的《歸敬頌》在生起那種心以後,就直接去思惟科判,還是前面的這一頁目錄也要想一下呢?

答:現在講的是還沒進入真正地修行。我們所要修行的--「正以教授」,是從依止善知識開始,那些我們都還沒有進入。現在只是在還沒有開始之前,先認識道次第。宗大師還沒寫《道次第》之前也有禮讚……等等。由此我們要認識哦!宗大師寫的有這樣的內容,然後對他的行為、作法生起信心,對他所寫的道次第更生起信心,這部分講的不是我們自己要修的意思,是對宗大師開示法的作法上生起信心,然後對他生起信心。他開示的時候,沒有馬上講「菩提道次第」的名稱,他就先尊稱它、讚嘆它的一些特色……,這些是我們要向他學習的。

問:在講到有關《現觀莊嚴論》和《菩提道炬論》此造者彼造者的問題,不管前一種解釋,就是說《道炬論》造者就是《菩提道次第》造者,認為宗喀巴大師不謙虛;還有另外一種說,《廣論》裏面所講的法是《道炬論》裏面的法,不能表示宗大師是謙虛的,因為這樣可以表明宗大師對於《道炬論》的解釋是完全正確的,如果是這樣來講的話。而為什麼我會問這個問題呢?因為現在有很多人在講法的時候,會說我現在講某某法,事實上,不是我在講法,是佛在講法,給聽眾有一種壓力,也就是說,他所講的法,一定代表佛講的法,那就是正確的,這就表示別人不敢去反駁他。如果我們以後者解釋,說彼造者即是此造者,就表示宗喀巴大師在解釋《道炬論》,但是他的解釋是完全正確的,也是不謙虛呀!

答:宗大師前面講的有沒有謙虛,我們就看他之後講的時候一直不會用:「這是佛講的、這是佛講的。」宗大師一直用邏輯,他說:「你邏輯出來,我就認同;如果沒有邏輯,沒有道理,我可以否定。」他完全跟著邏輯方式走。所以,他前面講的確實是客氣的、是謙虛的。如果他不是謙虛,他要壓迫其他人的話,後面講的就不會跟著邏輯走。

問:這樣子是在一些邏輯基礎上講,或是,對於邏輯不了解的,還不可以這樣講。

答:對。

問:所以,你要承認佛教上所講的邏輯是正確的,佛教後來的祖師出來的邏輯也有可能是不正確的。所以,要有一個基礎才能對人講。

答:當然、當然。

問:第4頁第2行,「能飛聚落」。

答:這是一個地方的名字。

問:不是其他地方的一個聖地吧!聽一種說法,是能飛行的人所住的一個聚落,說那裡的人都能飛行。

答:不太清楚。這本身是地方的名字,沒有錯。地名也是可以解釋,但地方的名字不是那麼重要。

問:第4頁第3(第四個段落),「作受食等」是什麼意思?

答:就是別解脫戒或者是出家的戒律裏面,對於比較貴的東西,我們不可以直接碰,如果碰的話,心中會生起貪心。所以,透過中間一個人傳給我們用,透過眾生給我們,這個東西就有一種暫時用的一個感覺,不是我的東西、我直接用的感覺;就是,透過人傳給我們的時候,我們是暫時用的,是眾生給我們的這一種感覺會使我們的貪心降低。「捨取」就是戒律裏面比較細的一些做法。「捨取等等」的意思是,連那些那麼小、那麼細的部分也很會分析:哪一個部派的做法是什麼?哪一個部派的做法又是什麼?譬如說:上座部的做法是怎麼樣……,不是粗略地分而已,連細的部分,一些小小行為上面,各個宗派的做法也不一樣,阿底峽尊者連那些也都懂,也都非常通達。

問:(P5L5)「成就金剛乘律儀者」中的「總讚為其瑜伽中尊」是什麼意思?[是說阿底峽尊者是瑜伽行者中最頂嚴的意思嗎?所以,應該是「總讚阿底峽尊者()為瑜伽中尊」。]

答:《讚》中讚歎阿底峽尊者是修這方面最頂尖的。

問:(P5最後一句)「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是說明阿底峽尊者已經進入加行道的位置?

答:密乘的加行道,以六圓滿次第來說,是身遠離、語遠離、意遠離(心遠離)、幻身、勝義光明、有學雙運。以密乘的角度來說,勝義光明之前都是加行道,勝義光明才算進入密乘的見道。圓滿次第可以分為五次第、六次第或七次第都可以。所以,加行道一定是已經進入圓滿次第的意思。一般加行道是以幻身與意遠離這兩個階段為主。即阿底峽尊者已經到意遠離或幻身的階段,所以引《讚》說明他已經進入加行道。這個是要成立什麼呢?要成立他得到圓滿次第。亦即,以「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為理由,成立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也就是成立阿底峽尊者已經得到圓滿次第。

問:剛剛有講到阿底峽尊者菩提心的教授,《掌中解脫》談到阿底峽尊者的菩提心教授來自金洲大師,而金洲大師的菩提心教授是廣行、深見都圓滿了,才傳給阿底峽尊者,是這樣嗎?還是阿底峽尊者是得到金洲大師廣行派的傳承,然後他自己再去學習深見派菩提心的傳承(我所謂的深見派菩提心是寂天菩薩教授的菩提心)

答:這裡完全沒有提到深見的菩提心,這個不可以用「深見派的菩提心」。有時候有人用加行派一詞,是因為彌勒菩薩沒有辦法在人間直接傳的時候,天道就保護大乘的教法,等到人間可以傳的時候,他就下來傳給人間的無著菩薩。人傳人的傳承沒有什麼特別加持。而文殊菩薩直接傳給寂天菩薩菩提心的修持方法,我們就稱為加持派的傳承,不可說是深見派的傳承,深見一定是講空性,空正見這部分,不是菩提心的這部分。阿底峽尊者從金洲大師不只學知母、念恩…七因果教授,也有學習自他相換的教授。

問:我們可能別解脫戒都還沒有持守好,去接受灌頂可以嗎?

答:我們常講,戒當中最主要的根本墮沒有違犯,能夠守的話,就還可以。別解脫戒以五戒來說,都是最根本的,所以一定五個都要好好地守。又,譬如比丘戒、沙彌戒就有根本、支分…很多區分,能夠守根本的部分,支分,細的部分沒有那麼嚴格持守的話,也還算是有守啦!所以,還是可以接觸菩薩戒、密乘戒,這個沒有什麼問題。

問:唸三十五佛懺時可以唸藥師七佛,藥師七佛是在三十五佛之前唸呢?還是先唸釋迦摩尼佛、再唸藥師七佛、再唸其他的三十四佛?

答:我聽過其他的寺廟,還有我自己的寺廟(青海雪歌寺),他們唸的次序是先世尊、藥師七佛、金剛不壞佛等等,這樣念應該可以吧。我不太清楚藥師七佛比三十五佛功德還更大的理由是什麼?但是,有很多寺廟是這樣的唸法。應該背後是有什麼道理吧!

問:空行母是什麼?

答:空是虛空,行是虛空當中行動,所以是指天人,母就是指女的意思。這樣的修行者她們有很多的神通,因為他們是天人,所以有一些修行人修得很用功,修得好的,她們會看得到(她們不需要像我們,要人跟人在一起才看得到),空行母就會用神通給他們一些照顧等等。

問:上一堂課,(P3L7)獲得功德事理「…學習內外四共明處」,是不是包括內明顯教的部分,還是內外兩個共通的部分?(P4L2)「…乃至三十一歲,習學相乘內明」此中「相乘內明」是指什麼?

答:五明當中去除內明,剩下的四明,就是內外共同所要學的,這方面他都非常圓滿。譬如我們先到世間的學校學習,拿到博士的學位,再進來學習佛教,也就是世間的學問都先圓滿的意思。「習學相乘內明」是特別指宗義方面,無論大乘的唯識、中觀的宗義,小乘的毗婆娑宗、經部宗的宗義,他都區分得非常清楚。「極善根本四部教典」,就是小乘毗婆沙宗分十八部,濃縮的話,就是根本四部,這些他都學得非常通達圓滿。後面講的「四部」是以律儀為主,前面「相乘」的部分是以宗義為主。

問:剛才說內外共明的部分,我在一個講義裡看到好像有包括顯教的部分他已經學圓滿,這個是算在內外共明的部分嗎?

答:不是。這個共明這裡已經數出來四個了!顯教的圓滿不可以插在這裡。在第二個段落,他接觸密乘的時候,一定要顯教的部分已經修學得相當好,不然,怎麼可以受菩薩戒、密乘戒。但是,他確實是二十九歲才出家,出家之後才允許看的書有很多,未出家以前不允許看的書也有很多,這裡把這些就做了區分。

問:七因果當中有知母、念恩、報恩,這與緣起性空有何聯繫和區別?

答:緣起性空是最深的緣起道理,要了解這麼深的緣起之前當然要了解粗的緣起——業因果。我們跟眾生間的關係,如眾生當過我的母親,或是我利益他,我會感什麼果?或傷害他,我會感什麼果?這些是屬於比較粗的緣起。透過粗的緣起,對深的緣起空性也有幫助;透過深的緣起,也可以反過來幫助粗的緣起。因為對於細的緣起了解多深,多通達,我們對於粗的緣起會更謹慎、小心,做得還更好。所以,緣起性空對知母、念恩也有這樣的關係。

問:成就證德裡面,共的慧學與不共的慧學,最主要的區別是不是在修毗缽舍那有境的不同,但是,他們所要證悟的對境空性是一樣的?

答:沒有錯。平常我們講密乘的空正見與顯乘所講的空正見,二者的區分在有境而已,對境所緣的空性完全沒有區分,一模一樣。所以,這裡說共與不共,是指是密乘或不是密乘的意思,跟顯教一起的就講「共」,只是密乘的就講「不共」。

問: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就是以顯教生起的毗缽舍那,是由粗淺心生起的止觀乃至毗缽舍那的有境,而圓滿次第是由細分的心識生起的毗缽舍那,是由於心的粗細不同?

答:沒有錯。

問:第七頁所說密乘五種傳承是哪五種?

答:總的密…(沒聲音了,可參閱P8)

問:關於造論三個條件,從第一與第三個條件可以看得出來,是由於學識廣博才可能五明完備,由於內證功德才能感得本尊顯現。但現在可能有一批灌頂或傳承的收集者,就是他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傳承,這樣符合第二個條件具教授,有清淨傳承嗎?請仁波切開示具教授具有清淨傳承,進一步的涵義是什麼?如依他力由上師傳承下來的可以嗎?還是對這個行者有很特別的要求呢?

答:剛剛講三個因裡面,我們現在這些灌頂,或者接觸一些上師,從他得到一些口訣或修行的方法,這是屬於第二個因,不屬於第三個因。第二與第三的差別在哪裡呢?第二個因是從人,從老師那邊得到口訣,第三個不是從人,而是從本尊、或夢中、或親自看到佛菩薩授記給我們,或他叫我們做什麼事情。

問:從具五明可知阿底峽尊者學識廣博,從第三個條件親見本尊可以顯示尊者內證功德能夠感得本尊親自顯現,也就是從第一與第三個因可以看得出尊者他本具的教證功德。但是從第二個條件,如果,只是上師具有清淨的傳承然後傳給弟子的話,現在有一大批灌頂的收集者,那他只要有這種灌頂的傳承就可以造論嗎?所以,想請仁波切開示,具教授的內涵到底是什麼?

答:它不是灌頂的意思,它是非常稀有的殊勝的口訣,不寫下來的話很可惜,由於這個原因,所以一定要寫下來。阿底峽尊者有很多傳承的意思,不是灌頂的意思。就是顯教、密教的修行時,有時有各種的善巧,當遇到一些問題時,我們怎麼面對、應付?有什麼技巧?這樣的,很稀有、很殊勝的方法,如果只有在自己手上,沒有寫下來很可惜的意思。雖然,可能沒有具備第一個因,通達五明;也沒有具備第三個因,本尊也沒有出現授記或教導我們要寫什麼,但是,我們接觸的很多很了不起的上師,在我們修行時,教我們一些很珍貴的方法,但是現在變成非常稀有、珍貴,就快沒了,如果沒有寫下來很可惜,這種情形也要寫下來。

問:只要有這種稀有珍貴的口訣法要,不一定要在自己內心有定解,

檔案: 道前基礎-造者殊勝問答集.pdf
首頁  祖師&師長  關於我們  課程下載  法藏文庫  道次第FAQ  道次寶藏  藏文學習  活動照片  各中心連結  道次世界之友  友誼連結  網站地圖  堪誤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