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祖師&師長 關於我們 課程下載 法藏文庫 道次第FAQ 道次寶藏 藏文學習 活動照片 各中心連結 道次世界之友 友誼連結 網站地圖
LAMRIM WORLD MENU
總說
道前基礎
道次第FAQ
道次第FAQ 道前基礎 親近善士問答集-2
問題: 親近善士問答集-2
回答: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之意樂親近軌理/特申修信以為根本

問:這裡說對於師長並不是把他看成佛的意思又說要對他修信心,可是在聽聞軌理有說要把說法師視如佛,又要正住。這是不是說如果我依止了一位師長,我在向他學習的時候,如在聽法的時候,內心的意樂與我不是聽法的時候來修依止善知識的作法是不一樣的?

答:前面講聽法的時候對說法者,要把他看成是佛,意思是把他看成是代替佛,不是說他是真正的佛,我們要想他是代替佛。當然聽聞軌理這部分,不論聽的也好、講的也好,都是在師徒的關係下講的,所以,說法者是不是聽法者所要修(依止)的善知識的對象呢?當然是他所要修善知識的對象。

問:您剛才講第三部分時講到不管是密續、大乘、小乘的經典都有提到對上師要起佛想,這就是關於視師如佛的問題,我們在以前對於依止善知識這個所緣法類的時候,可能就會有一些誤解,我自己就有誤解,就覺得一定要生起把上師當作佛看的這個量。但是,您剛才講的意思並不是要把上師當作是佛,而是,因為我們想起佛,對佛不起尋過的心,以這個來思惟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不去想上師的過失,而去思惟功德來生起敬心與信心。那麼這裡邊就會有一個就是我們在修依止善知識所緣法類的時候,我們所生起的量,我們是不是就不用把上師真的當做是佛的這個量呢?還有您以前講過關於上師就是佛,上師是佛與上師如佛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我現在有點糊塗,我不知道我們要修這個所緣法類,究竟要達成什麼樣的量?

答:修善知識這個部分,我們講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它就是每一個道的階段,也是跟要依止善知識連在一起修,修下士、中士、上士都要連接地修,連接地修當然對善知識修的時候,它的程度不一樣嘛!已經到修密續的話,那時候對善知識修「依止善知識」就還更不一樣。現在是講我們都還沒有進入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時候,對善知識也是要修「修依止善知識」,這種修依止善知識,就沒有像最後面密乘的階段所修的修依止善知識的要求那麼高。不用說修密乘,即使連修顯教上士道的階段修依止善知識的這種修的方式,我們也還沒有到這個階段,也不是講這個階段,要求也沒有那麼高。但是,我們現在對修善知識上面,是一種整體的道次第方面的聞思,我跟著他聞思的話,他是一個可靠的對象,我將來修的時候,也是有一點可靠的,但是「修」方面他的證量不需要達到那麼高。這是靠自己修的階段(來決定),譬如自己修什麼道的階段,就會變成對自己的上師上面修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它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現在我們還沒有進入下士道、中士道,都沒有進入,之前所修的依止善知識,應該是以聞思為主,在修的方面,他沒有那麼有信心。這是我自己有一點猜啦!我沒有辦法那麼確認,因為我們上師平常上課的時候也沒有那麼確認,以前也有很多大的行者,譬如朗敦巴老師等等他們也是沒有那麼確認,他們解釋的時候也是說「應該」是這樣子,因為修依止善知識,確實就是自己修的程度到哪裡,他修依止善知識修的程度也不同,會一直往上走。所以,不可以說我現在修依止善知識這裡修好,以後就不用修依止善知識,不是這個意思,它會一直變的。到了密乘的修的階段,自己已經到「修」這個程度的時候,對於上師真的把他看成本尊,把他看成真的佛,是要做到這樣子,這是已經很高了,所以大概我們這樣子理解吧。

問:P32.2「信心信信」,是什麼意思?

答:阿底峽尊者就說信心信心喔!有點強調的意思,重複講。

問:信為極要成立的兩個理由,剛才我沒有聽得太清楚,第二個理由是什麼?

答:第二個理由就是「阿底峽尊者有說信心是教授」,但是不可以把「信心是教授」當成理由,而是「阿底峽尊者有說信心是教授」這是第二個理由。

問:剛剛您有講沒有智慧的信心比沒有信心有智慧還更重要,想要問「寧願千年不悟,就怕一日走錯路」,與剛剛所講的好像有矛盾,這應該怎麼去理解?

答:你要了解,現在講的沒有智慧的信心,並不是錯的意思哦!實際上沒有錯,很好。但是,自己不了解。信心是正確的嘛!譬如,對於有來世、有解脫、有成佛,他有信心,但是都不了解,不了解真的有解脫嗎?真的有佛嗎?真的有前後世嗎?但是有信心。現在講沒有智慧的這個信心,不是說那種他的信心是完全顛倒的信心、完全錯誤的信心,不是這個意思喔。他的信心,還是有正確的,他想的是對的,但是,沒有智慧、沒有理由;另外一種是他沒有信心──我不了解我就不信了。他不了解,所以他就完全不信。因此,「了解」很重要。所以,以沒有信心的智慧與沒有智慧的信心二者來說,當然是沒有智慧的信心比較好。

問:如果有智慧為什麼生不起信心?

答:有智慧沒有信心,這裡講的智慧,我們不要把它看成好像已經開悟或已經成佛了,不是這種智慧。有智慧沒有信心的意思,一者是指他的智慧是小聰明的智慧,不是大聰明。另外一者可以說我們了解的是對境;而信心是有境,所以,我們了解了對境之後,不要滿足,要把它變成內心生起一種信心,這個還更重要。

問:信心與疑這中間怎麼去拿捏?譬如我們去聽一個法,有人講這個法怎麼樣,可是我們聽起來沒有怎麼樣,我們是要相信疑的部分,還是相信信心的部分?因為,我們自己不夠量怎麼去分辨疑與信心,這個地方怎麼去建立,因為兩個好像很像?

答:你的意思是:好像我不了解,但我還是有信心,所以,把不了解當疑,是嗎?

問:就是了解一部分,疑也有一部分。也就是二個都有參差,你自己都搞不清楚應該怎麼去相信。譬如有人對師長就一直信一直信,別的地方就覺得這個好像有一點問題,就變成兩派,到底是疑的對?還是信的對?有時說大疑大悟,又說要有信心,這兩邊是要怎麼去拿捏?

答:先區分信心與疑,譬如,我對前後世有沒有信心,有信心的話,肯定不會有疑;有疑的話,肯定不會有信心,是吧?好像一個人他不會對前後世上面也有疑也有信心,會不會這樣子?不會吧!所以,肯定有信心就不會有疑。也就是我們在某一個對境上面,信心與疑不會同時有的。當然就不同的對境,這個境上我有信心,那個境上我有疑,這當然沒有什麼衝突。譬如,這個法師他講的這個法上我有信心,他講的那個法上面我有疑,這個可以啊!這沒有什麼衝突。他講的一個法上面我也有疑也有信心,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現在講信心會去除疑的意思,就是我們對某一個境、某一個法,或某一個人上面,他的信心與疑會有相違。

問:P24.2菩薩藏經作如是說「總之獲得菩薩一切諸行…皆賴尊重為本,從尊重出,尊重為生及為其處,以尊重生,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這段文中「從尊重出,尊重為生」這二句的意思不是一樣嗎?「及為其處,以尊重生,」這又跟前面重複,「以尊重長,依於尊重,尊重為因。」我覺得這說來說去不是一件事情嗎?這段文字怎麼理解?

答:藏文裡應該是有比較細的分析,我也不清楚,細的肯定有,我不清楚這怎麼分。重要的是,我們依靠尊重,這有很多方式可以解釋,比如我們平常講的是因、緣,緣裡面什麼樣的方式,譬如用比喻的方式、用意義的方式…,我也不太清楚怎麼分。

問:您曾經講過修任一個法,信是最主要的前導,能讓我們心中生起對法的定解,並且保持增長,請問信的根本是什麼?信心的建立是靠什麼?請您簡要的解。

答?(在信心之前還有些什麼根本的內容?)

答:我們講五根、五力,這些都是就有境方面的解釋,即三十七道品的五根、五力等等都是講有境的心裡面的東西。它要怎麼產生呢?當然前面要有理由,但是,這個理由是有智慧的理由;或者不是真正智慧的理由。(如果)他是跟著一個人講的話、開示就走了,就非常有信心了,這個不是真正的理由,但是,他有沒有一個理由?還是有,他就把這個當理由,然後就信,然後自己的心就改變。心改變第一個改變的就是信,所以五根、五力裡面,第一個就講信。一樣的,十一個善心所裡,第一個善心所就是講信,所以,有境裡面,好的心所,第一個開頭的就是信。所以它就是一種跟著聲音,或是跟著…,也就是伺察意(的階段),沒有真正的理由,跟著聲音,他就生起信心,這個聲音對他(生起信心)有幫助,譬如只是講「聲音是無常」這個聲音(語言),或是我們看到一本書是講「什麼是無常」,一看到這個,哦!馬上就相信了,馬上對他()非常有信心。這樣就是沒有真正的理由,只是跟著這個聲音走。另外一種,我們就推理,譬如比量當中的事力比量,以推理的力量、真正的邏輯思考的一個力量,然後後面就生起(信心)。也就是先了解,然後不只了解,了解之後,我們的心,好像有一點改變,然後接受他,這就是信。所以,信就是有境轉到善的方面,第一個轉變的心所。

 

 

道前基礎 親近善士-意樂親近軌理/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問:對於自己親近過的上師不要去分別,因為他們的體性與諸佛菩薩是無二無別,這個無二無別是指他們心中道諦的功德或滅諦的功德嗎?體性無二無別是什麼意思?

答:無二無別,就是一個人當各種(角色)的意思,譬如一個人他當老師、他當廚師、他當保母,本身就是一個人,只是表現不一樣而已,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雖然是一個,但是為了救度我們,他就展現不同的身,有時候本尊、有時候佛、有時候菩薩、有時候獨覺、有時候聲聞、有時候護法,有不同的展現,就這個意思。

道前基礎 親近善士-親近勝利

問:「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略略」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只是說少少的、一點點的親近這樣也不會有所成,可是這樣跟拖破衣好像對不起來?

答:我們從他那邊有沒有學習,會不會得到一個法,或者跟著他的時候,我對他的依止的行為越好,得到的勝利越大越多,我們要做到這個,如果這些都沒有做到,只是上師來的時候站起來一下,只有這個行為不叫依止善知識,只有這樣的行為不可以說你很會依止善知識;有的時候,我們會這樣想:哦!你很會依止他,為什麼?你很尊敬的樣子,他來的時候馬上站起來。只有這個行為不可以判斷你是很清淨的依止,也就是不可以從那裡來做判斷。但是不可以說我只要內心學習他就好了,他來的時候我不要站起來,不是這個意思喔,還是要站起來,還是要尊敬,但是不可以從那個行為判斷他是不是很清淨的依止。

道前基礎 親近善士-未依過患

問:剛剛講的所立是自己的老師,而能立的理由又不是以自己的老師來說明,這樣所立與能立可以對得起來嗎?第二個問題:不如理依師的過患《廣論》所引的都是密續的法,如果我們只是想要趣入修習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依止師長感恩心的部分大概要到什麼程度?信心的程度也是要如《廣論》上講的嗎?因為前面講對於師長的信心時,引的也是密續的經典,這其中是不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答:第二個問題我已經講清楚了,不是嗎?第一個問題是對於不是我們的上師(不恭敬),有這樣的過患,那對於我們自己的上師有這種不尊敬的行為,有沒有這些過患呢?那根本就不用說了,是這個意思。所以,這裡的理由是,對我們自己的上師不恭敬的時候,有沒有這種過患?當然是有,因為像這樣的一位行者,雖然不是我們的上師,我們有不尊敬等等行為,就會有這種過患,那對於我們自己的師長,就根本不用說了。

問:譬如我以前依止過一個師長,從他那裡生起很多功德,然後我又依止第二位師長,我在依止第二位師長時我就對他看過失,或者發現他的問題,那是不是依止第二個師長生起煩惱之後,就會破壞第一個師長所生起的功德。譬如我現在同時依止兩位師長,而我對其中一位觀過失,對另外一位依止得很好,那麼在依止那位師長的功德,在看這位師長的過失時,會把依止那位師長的功德都摧毀掉?

答:《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講:就連對不是我們的上師(不恭敬),也有這樣的過患,是吧?他的意思是什麼呢?它是講等流果,這不是講是不是我們的上師,那是另外一件事,跟那個沒有關係的。是因為對方有很多功德,很多修行的證量、有聞思修各方面的一些功德,如果我們對於這方面特別有不尊敬或是有一點毀謗他、批評他的時候,它的結果就會變成一個等流果,就是我們心中的功德就會變成受傷了,就會變成生不起來了,這是因為我們內心對於他人的功德有一點批評、毀謗,這個的果報就會變成我們自己的功德生不起來。所以宗喀巴大師在因明裡面有講,我們對任何一個人,不可以有所批評,一是因為我們是凡夫,對方表相是這樣,但實際上的情況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確定,有可能是菩薩,所以我們要非常小心,不可以批評等等,如前所述對菩薩生氣有什麼過患?會有很可怕的過患,一樣的,這意思就是它就有一個等流果。而現在對我們的上師來說,就不只是一般的,他具有功德者,而是對我有恩,而且我把他認為上師,是佛菩薩的加持與我中間的一個關聯,所以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有恩德非常大的特色,因此我對他應該還更要尊敬。所以,沒有這樣做,就有剛剛講的這些過失。

問:教育是非常重要,如果不教育,眾生根本就不知道要依師,這裡我要闡述一個觀點,就是這裡依師的概念是對一個很高的人才能講這個概念。如果佛菩薩要教一位完全沒有學佛的眾生,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眾生有煩惱,一定會看他的過失,甚至會毀謗,如果是這樣,眾生就永遠不可能有善根會產生,因為連懺悔的可能性都沒有,他一旦開始去毀謗,他以前所增長的一切又會退失掉,所以,宗喀巴大師在這裡所講的概念,應該說是對一位條件非常高的人才有辦法談這個概念,是不是這個意思?

答:沒有錯。

問:這裡引用經典秘密主問,不依師有什麼過患?佛就說:不用說,我說了會很害怕,但是主要的我還是要說一下,那從後面佛所說的內容,我想問,還有比這個更可怕的東西嗎?

答:這裡沒有談到金剛地獄,密續裡面有時候會談到,顯教沒有提,密續所談的金剛地獄是還更可怕的。

問:如果是這樣的話,佛在講可怕不可怕,是針對對象來講的對不對?就是針對修金剛乘的就會墮入金剛地獄,沒有修金剛乘的就不需要講這些。

答:對。

問:目前在依師上,讓很多人如外道或者有邪執的人,有邪師的人,拿它來壓迫我們現在的這些對象,而我們現在所聽依師法的這些人,本身的條件又沒有達到這部分,我是建議,您是不是在講這一部分時,是不是跟我們現在做一些連接?

答:對,沒有錯。道次第的依師,比如我在這裡(美國)直接這樣講,那嚇死人了,是吧!好像什麼都沒有講,就一直講你們要依止,沒有如理依止會怎麼樣,那誰都不願意聽了,誰都不想接觸了,是吧?所以,確實是我們佛法的道理要慢慢有一些基礎,懂了一些,也有打坐或者,這些法理實際在內心用一用,有一點基礎之後,然後他慢慢的才可以接觸,一開始就講這種法,這樣的道理,確實是會嚇死人。

問:「棄善知識療毒藥」,中文看起來好像是,捨棄善知識給我們可以療癒我們三毒的藥,字面上看起來並不像仁波切所說,把善知識的話當成毒藥?這兩個意思不一樣,藏文的意思是什麼?

答:善知識的話,實際上當然是去除毒的藥,我們就捨棄他的藥,我剛剛講的,只是我們的想法來說,真正的毒是惡友的話,但是,我們把它看成是甘露;而善知識的法,我們把它看成是毒一樣,所以,就捨棄了。但是,棄善知識療毒藥,這個毒藥的解釋,剛剛講的沒有錯,善知識給我們的就是能夠去除毒的藥,但是我們卻捨棄,就這個意思沒有錯。

問:請問仁波切,那個二之二是兩點還是三點?二之二,正面要做的,一個是自己要具備能依條件,第二是數數思惟圓滿德相知識,那第三個呢?是積集資糧,廣發大願嗎?還是…?

答:它的意思是,今生我們能做到的就要做,比如說,能依的自己也要具備,努力地做,所依的善知識,盡量要找到好的,沒有找到好的,就要思惟善知識的德相怎麼樣算是圓滿的,想這一部分。然後,來世能遇到的這方面,就要集資跟廣大發願,還有,我能夠可以對這樣的善知識做到如理的親近、依止,這方面也要集資與廣大發願。所以集資與廣大發願,可以兩邊連接的,這裡用「為如是師」,一邊是我來世可以遇到,如前面我所思惟的、這樣子的一個圓滿德相的上師。另外一個,我也能夠可以攝受,我們要理解攝受的意思,他也攝受我;我也對他如理的親近、依止,這兩個意思都在。所以我能夠如理的親近、依止他,這一方面也要集資、廣大發願,所以集資、廣大發願為了兩個,一個是我能夠遇到非常好的一個善知識,一個是將來這樣的一個善知識面前,我能夠可以做到如理的親近、依止。

檔案: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問答集-2.pdf
首頁  祖師&師長  關於我們  課程下載  法藏文庫  道次第FAQ  道次寶藏  藏文學習  活動照片  各中心連結  道次世界之友  友誼連結  網站地圖  堪誤回報